感觉统合到底是怎样的整合过程?
爸爸妈妈应该都有听过「感觉统合」这个名词
在国内许多干预机构及早教中心都常提到这个理论
但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整合过程?
只要每天给予多样的感觉刺激就足够了吗?
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的Dr. Jean Ayres在1972年所提出,核心概念是说明大脑在接收所有感觉讯息后,进行有效的组织及整合,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对于大脑来说,感觉讯息包含:前庭觉、本体觉、触觉、视觉、听觉等,这些讯息可能来自环境或自身。在整合的过程当中,大脑会接收多样性的感觉刺激,整合反应之后,透过回馈机制给自己进行修正。经由一次又一次经验的累积,可以使大脑功能提升,系统变得更加完善。
大脑在定位、分类、次序化感觉讯息的过程就好像交通警察引导车子一般,当感觉讯息可以很好、有组织地进入,大脑便可以运用这些感觉去建构我们的知觉、行为以及学习,但当感觉讯息以混乱、没有组织的方式进入时,生活则会像堵车一样缺乏效率。
儿童在出生后到7岁以前是他们感觉动作的发展期,在此阶段,孩子主要是透过感受事物及自身的动作去学习。例如:学习如何在空间中适当的对抗地心引力,做出肢体的控制。或是对于物体不同的大小、轻重等的感觉,去学习这些形容词的意义。
随着孩子的成长,某部分的感觉动作发展会被心智及社会互动所取代,因此若能在7岁前发展出好的、有组织的感觉动作,在未来的认知及社交学习也会较为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