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触觉与触觉防御

触觉是个体形成过程中第一个有功能的系统,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这样的功能就已经具备了。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由于语言、动作技巧、认知发展等与外界互动管道尚未成熟,所以主要是靠触觉来探索这个世界的。

婴儿会借着触觉来安定情绪及帮忙自己进入梦乡,也会透过口腔内丰富的触觉细胞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形象与外界环境。触觉的接受器位于皮肤,人体对触觉刺激的反应,可以分为保护性(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及区辨性(协助身体判断哪里正被碰触)两种反应,而两者的反应必须取得平衡,才能使触觉系统发挥最佳功能。

1.精细动作问题:影响进食、穿衣、写字……等精细动作的功能。

2.构音问题:由于脸、口腔的触觉接收器无法接收到正确的讯息而造成构音问题。

3.影响视知觉及认知的发展:由于婴儿时期主要是以二度空间来视物,并透过触觉的探索(例如:用手、嘴巴,甚至身体任何一部份来感觉身体),而逐渐发展出三度空间的概念,因此婴儿的触觉问题将影响其视知觉及认知发展。

4.听觉防御:耳朵的触觉即“声音”,故“听觉防御”指的即是对于无害的声音过度反应,或过度地偏好特定的声音。

5.自我刺激/伤害:个体可能会以自我刺激或自我伤害的方式来企图安定神经系统,使其“感觉能好一点”。

6.触觉防御:对于无害的触觉刺激过度反应,产生触觉防御的问题。

7.对情绪及心理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婴儿出生后,触觉刺激是其情绪稳定最主要的来源之一。母亲与婴儿之间的接触,除了刺激大脑发展外,还成为婴儿发展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触觉防御是指对于无害的触觉刺激有嫌恶或避免的行为。对于有触觉防御的孩子来说,即使只是手臂上的碰触也可能对其产生很大的威胁,就像没被驯服的动物稍微被碰一下的反应一样。

临床上的行为特征

1.逃避触摸

◆不喜欢或避免特定质料或款式的衣服,或相反地偏爱某特定款式质料的衣服。

◆喜欢排在最后,以避免和其他小朋友有碰触行为。

◆会躲开预期中的碰触或与人有碰触的活动,包括避免被摸脸。

◆避免与人有身体接触的游戏,有时会比较喜欢独自一个人玩。

2.对于无害的碰触有嫌恶的反应

◆当被举高或搂抱时会挣扎、厌恶。

◆讨厌某些日常活动,例如洗澡、剪指甲、剪头发、洗脸、刷牙。

◆讨厌碰触绘画颜料,包括:指画、浆糊或沙。

3.对于无害的触觉刺激有异常的情绪反应

◆对于他人轻碰其脸、手臂、腿时,会有攻击性的反应。

◆当身体较靠近他人时会显得紧张。

◆对于碰触会有厌恶、退缩、负面的反应,包括和较亲近的人有较亲密的关系。

当发现或怀疑孩子有触觉防御的问题时,家长可带着孩子求助医院或机构的专业治疗师,来为孩子评估实际状况,并从中咨询改善孩子问题的方法,甚至请治疗师安排治疗课程。

治疗的三大原则

1.提供个案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深压觉、本体觉及线性的前庭刺激。

2.增加自发性(active)的触觉活动,例如可以将设备都用粗粗的织物覆盖或包住,当孩子在设备上活动时,便会得到大量的触觉刺激,而并非只是用强迫的方式来增加孩子的触觉刺激。

3.当孩子出现紧张、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现象时,教导孩子做深呼吸来缓解这些交感神经的作用。

教育的安排

1.一般课堂上的安排

可以穿加重的背心(可利用多口袋的背心,在每个口袋中均匀地放入沙袋来增加重量)。设计一些需要用力或出力的手功能活动。例如:剪有厚度的纸、做橡皮擦擦拭的动作、擦大范围的黑板……等等。

2.对环境稍加安排

如:

A.座位安排于角落或最后一排,减少被他人碰触的机会。

B.当接近孩子的时候,以正面的方式靠近。

C.碰触前先予以告知,而对于脸、脖子等敏感度高的部位不碰。

D.教室尽量采用自然光。

E.将桌椅角用东西包住,以减少移动时发出刺耳的声音。

F.教室装上窗帘。

3.游戏活动:

提供身体深压觉和阻力性的活动

A.压马路:让孩子仰卧或俯卧在垫子上,用大笼球在其身上滚过去。

B.做茧自缚:让孩子躺在毛毯的一端,将毛毯裹到身上,再向另一端滚动,让毛毯把孩子裹起来(头不可含在内)。

C.洗泡泡澡:让孩子进入球池,假装洗泡泡澡。必须洗到全身每一个部位,包括手、脚、腿、手臂、前胸、后背、肚子、肩膀、头、脸等部位;洗好后离开球池,再用毛巾稍微用力擦干身体每一个部位。

D.挣脱:将孩子以棉被或毛毯裹紧后(注意头不可包含在内),要求孩子自己爬出来。

E.手的部位触觉刺激活动, 泥画:将颜料和入浆糊、面粉、黏土或沙子中,让孩子用手去搅拌,可以只是让孩子经验颜料在手上的感觉,也可以用它做画、捏塑,亦可用脚去涂抹或画画。

F.瞎子摸象:让一个孩子用毛毯将自己裹起来,由另一个孩子来摸,并猜猜看摸到的是身体的哪一个部位,亦可将摸人的孩子双眼蒙上后再摸。

虽然一样是碰触,自己主动地碰触(active touch),或被别人碰触(passive touch)会完全不一样。有触觉防御的孩子也许能自己玩羽毛或棉花棒,但若是由别人使用羽毛或棉花棒碰他时,便会马上感觉不舒服。一般而言,母亲的碰触最舒服,能被接受的程度也最高;而陌生人的碰触则是最不舒服的。因此,不论在治疗或课堂上,治疗师与老师需要先赢得孩子的信任才能获得碰触的默许。虽然这些孩子对触觉的排斥往往让旁人很难理解,然而惟有多尊重孩子的感受,才能为孩子带来更多成长的空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