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口吃怎么办?
孩子口吃怎么办?
儿童学习语言从出生后5个月左右开始,最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迭音词如“爸爸”、“妈妈”等。1岁到1岁半后开始说有意义的单词。再往后,儿童会有一个口语快速发展的阶段。2-3周岁是儿童学习口语关键的时期。
当孩子学说话时期,家长发觉孩子说话会结巴,担心宝宝是否有口吃语言障碍,其实2岁左右宝宝说话偶而会出现重复句子别太紧张,这是自然的现象,多数都会随着成长而修正,但是如果口吃现象不见改善,家长就要正视这个问题。
1.生理因素口吃
生理因素引起的口吃,主要为中枢神经或运动神经功能失衡,出现发展迟缓问题,人体口、唇、舌动作均属于精密动作,如果协调功能不佳,自然会影响舌头运动,使得说话不顺畅。
2.模仿他人
大部分口吃患者是在幼小时学别人的口吃学来的。由于上小学前,儿童大脑语言区处于高速发育期,正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关键时间,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是模仿性强和易受暗示。当亲友、同学和邻居中,如果有口吃的人,他们会觉得那种不正常的说话方式非常有趣,就会成为模仿的对象,孩子很快学会,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小结巴”。
3.心理因素:受到嘲笑训斥
每个口吃者,在初形成的阶段肯定有被训斥、被嘲笑的经历。而且,这种训斥多来自父母。孩子在三岁半以前,语言架构还不完整,父母把孩子学话时犹豫不决或轻度顿挫看作是口吃,急于矫正。但作过多的矫正,或不断采取恐吓手段逼迫孩子学话,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加入越来越多的伤害、恐惧及焦虑情绪,最终因失去信心而形成心理障碍,最终形成真正的口吃。
4.疾病影响:生理的疾病
一些疾病也会影响孩子正常说话,如与发音、对语言理解甚至读书写字有密切关系的神经系统发生障碍;比如癫痫、麻疹、鼻炎、扁桃体炎或肥大等等,以及耳鼻喉科的疾病,这些疾病都容易使孩子在病中或病后造成口吃。
5.遗传问题
口吃与遗传、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功能障碍有关,与语言神经末梢缺陷有关。口吃患者的家族常有口吃历史。有些专家认为,说话结结巴巴的原因主要在于患者身体上某些负责发音的肌肉组织功能太弱,而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下一代。
▼自卑:因為與同齡孩子語言交流困難,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低人一等
▼社交退縮:害怕被人嘲笑,於是不願與人交流,性格比較孤僻
▼少言寡語:講話不順而害怕講話,最後到不講話
▼抑鬱、焦慮:為自己說話的缺陷而感到悶悶不樂;為自己的未來擔憂
▼懷疑、過敏:總是懷疑別人議論、嘲笑自己
1.鼓励孩子自由交谈
仔细观察,看看孩子究竟在什么情形下讲话流利些,在什么情形下讲话不够流利。孩子说话流利时,鼓励他多说一些;孩子说话不流利时,要耐心地听,不可打断他。如果孩子由于紧张、害怕而一时语塞,应该想办法缓和一下气氛,等孩子较为平静后,再让他讲。在孩子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让他发表心中的想法,并给予鼓励,并应注意态度要和悦。
2.矫正发音
逐字地念出正确的发音,让孩子模仿,模仿时不妨准备一些孩子喜欢的小礼物作为鼓励,要注意,发音法过于枯燥,三岁的孩子不会喜欢,要注意唤起孩子的兴趣,可采取慢速朗诵孩子喜欢的练习绕口令诗歌和童话的方式进行训练。此外,跳舞、游泳、唱歌对口吃的孩子也颇有帮助,父母可鼓励孩子多多参与,有了自信心,孩子会在人多的时候战胜胆怯心理,表达变得流利起来。对孩子多作耐心的语言辅导,启示孩子把话讲慢、讲短、第一音拖长些。
3.指导说话放缓
对儿童讲话,要做到速度放慢、句子改短、咬字清晰、音节分明。要在肌肉放松时练习发音,让其放慢说话速度,延长说话时间,进行反复训练。除要用较慢的语言,还要有和蔼的目光,作为语言的感情和启发,使儿童消除紧张心理,为顺利语言创造条件。
4.不要超之过急,别给孩子压力
当孩子说话结巴时,家长不要大声训诉,更不要嘲笑,要善于诱导,不可操之过急,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耐心是最为重要的。想办法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借助音乐节奏
音乐可以在矫正儿童口吃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有节奏的唱歌、朗诵对儿童语言训练有一定的帮助, 儿童听了音乐之后,分散说话时的注意力,这样就能使儿童容易讲出自己要说的话。
6.让孩子讲故事
讲故事也是帮助儿童矫正口吃的一种方法。家长可以让孩子叙述幼儿园、学校里的事情;与孩子对话, 讲看的新书。需要注意的是,要有耐心,同时要求口吃的儿童也心平气和,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