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出现「退化行为」

孩子上幼儿园以前就已经能够睡过夜,平日也都开开心心地,但最近突然常要爸妈陪睡、常耍赖哭闹,甚至要求像小baby...

 

退化行为通常反映的是孩子的不安,因此透过退化成较年幼、脆弱的阶段,以求重新获得较多的保护和安抚。处理退化行为的第一步是要找出孩子焦虑不安的原因,例如:刚进入幼儿园、换老师、在学校遇到挫折、搬家、家中迎接新成员,甚至是目睹暴力事件、被威胁…等。找出原因后,才能针对引发孩子情绪的情境或相关刺激去做处理。

退化行为的背后反映的是强大的不安,因此应该优先处理的是情绪的部分,若只是防堵那些行为,反而会加深孩子的焦虑。在这个阶段,主要照顾者可以依照孩子的状况或需求,评估是否需要中止引发焦虑的情境;同时先提供大量的陪伴、视情况通融一些常规要求(如:本来自己睡,破例可跟父母睡)、反复保证照顾者的爱、包容接纳这些出自于不安的表现,并同理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情绪较为缓和、不再感到不安后,再逐步调整行为、慢慢回到常轨。

常见的退化行为包含变得易哭易怒而需安抚、要大人陪睡、对安抚物的需求增加、要求「像小baby一样喝奶奶」…等,然而退化行为与一般的问题行为不同,反映的是孩子情绪上的不安,因此对于「行为本身」进行严格管教或惩罚不但无济于事,甚至可能使情形更为恶化,而如果照顾者以彼此关系作为威胁,或是用「丢脸」来警告孩子(例如告诉孩子:「你都几岁了还这样?会被人家笑!」),那么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大了。

有时孩子的不安来自于「不知道该怎么办」,因而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无法因应环境的挑战,常见于刚换环境、遇到人际挫折等时候。此时可以与孩子玩假扮游戏、说故事等,在相仿的情节中,大人可以透过改编故事,偷偷加入因应这些状况时的处理方式,像是向大人求救、大声拒绝不喜欢的事情等,并带着孩子一同创造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