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宝宝大脑发展的三大敌人
人体大脑运作的复杂度其实是远超过目前医学可以想象和理解的,很多关联性其实无法直接找出原因,所以,当我们在讲某个对大脑的发展有害的东西,究竟是直接造成的影响,还是间接造成的伤害,有时很难细分出来。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愈是天然、愈是食物的原貌,对身体的危害愈少。目前国内外研究中,有些已被证实对幼童大脑有害,像是食物中的人工色素或人工添加物、反式脂肪及食物容器中所含的塑化剂,不仅容易诱发过敏,也是影响幼儿过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的重要因素,堪称影响宝宝脑部发育的三大敌人。
*敌人一:人工色素或人工添加物
头号敌人以一般孩子最常吃的零食、糖果及饮料为代表。这类食物之所以深受小孩子喜欢,主要由糖、色素和人工甘味剂组成。糖提供了甜味,色素提供了五彩缤纷的视觉享受,而人工甘味剂则赋予了香味,造就了「色香味俱全」的舌间享受。
吃了糖果嘴甜甜,所以当血糖上升的时候,也许对孩子会有些许镇定安眠的效果,这也是许多家长使用零食的时机,把他们嘴巴塞住,让孩子安静一下。但这些蔗糖果糖吸收快,下降得也快,所以不久之后血糖开始偏低,孩子反而会变得躁动,注意力不集中等。
因此,吃零食常常变成一种恶性循环,血糖低的时候没有正餐可吃,只好拿出零食解饥,吃完不久血糖高起来,却刚好碰上正餐时间,反而吃不下,然后就这样周而复始。因此,常吃零食的孩子时常处于昏昏沉沉,或者是学习力不佳的状态。
单纯的「冰糖、砂糖」或许还好,若选在吃完饭后吃,血糖的吸收不会这么剧烈,还尚可接受。但大家却忽略了一项事实:所有的糖果、零食及饮料,都是彩色的,因此全都是充满色素的「坏糖」,另外很可能也添加了防腐剂(苯甲酸)、人工甘味剂等。苯甲酸及人工色素会引起孩童的过动及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正好是孩子最喜欢吃的零食。而当孩童天天都暴露在这些有毒物质里而不自知,难怪孩童的过动及注意力不集中的个案愈来愈多。
此外,含糖饮料也是另一个恶名昭彰的坏东西,里面同时有人工添加物、色素,又有香精。有一项研究报告发现,每天喝汽水的孩子,比没有喝的孩子更容易有冲动行为。
一天喝两份以上的汽水,还会让孩子「上瘾」,变成不喝不行,否则就大哭大闹;如果一天喝四份以上的汽水,将来有很高机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症状。研究中也比较了汽水与糖果、甜食、果汁、电视等不良物品,其中,汽水的相关性最高,建议是少碰为妙。
*敌人二:反式脂肪
这种经常出现在酥油和人造奶油制作的烘焙、油炸食物中的反式脂肪,主要为食品加工业者和餐厅为了有助食物定型、延长保存期限,或提升风味而使用。美国国家医学研究所已认定,反式脂肪会增加人体内的「坏胆固醇」,减少「好胆固醇」,不仅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风险,对心脏的危害也最大。
撇开这些慢性心血管疾病不谈,反式脂肪对幼童带来最大的坏处在于「劣币驱逐良币」。意思是说,对于大脑还没完全发育完成的宝宝,若能摄取好的脂肪酸,如DHA和AA,对其智力、视觉、认知等发展扮演重要角色,可在大脑与神经的细胞膜上,累积大量好的脂肪酸来稳定神经。当摄取反式脂肪,DHA和AA会被排挤而减少,变成坏的反式脂肪代谢物占去脑细胞膜的保护层,等于孩子智商马上掉一等级。
*敌人三:塑化剂
国外已有研究发现,妈妈怀孕时吃进太多的塑化剂双酚A(BPA),孩子七岁时冲动行为比较高,愈容易有焦虑、忧郁的问题。另有研究证实,孩子出生后继续暴露在塑化剂的环境中,不只冲动行为、过动或忧虑,不管内在、外在行为的异常比例都比一般人高。
塑化剂主要来自食品包装及盛装容器的释出。过去,婴幼儿最常接触到的奶瓶及塑料水壶多用PC材质,容易溶出双酚A,现在大多已改采耐热温度较高的材质,标示上会注明为不含双酚A。
但生活周遭的塑料制品仍无所不在,包括盛装食物的塑料袋、喝饮料用的吸管、装汽水的塑料瓶等,这些塑化剂都是造成孩子过敏和冲动行为的凶手之一。因此建议家长平常带孩子去餐厅,最好自备餐盘和餐具,因为一般餐厅提供的儿童餐具组都是塑料制的,如果没有特别想到这一点,就真的是天天都暴露在塑化剂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