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课程?3迷思2提醒

该上感觉统合课程吗?不可不知的3迷思2提醒...

场景1

某大脑科学培育机构。服务周到的年轻老师,拿出公司印制的文宣品,对妈妈介绍:「建议你先带孩子来评估,评估是根据美国感觉统合协会的标准,老师会现场观察孩子半小时,后续还会有一到一个半小时的家长解说时间……」除此之外,还有皮纹检测、视知觉学习能力等评测可供选择。

场景2

某小区公园,孩子周旋在溜滑梯、摇摇马、荡秋千之间。

A妈妈:「为什么要花钱去上课玩荡秋千、滑溜梯呢?这里不是就有吗?」

B妈妈不以为然:「感统课程有分龄,不仅玩得有意义有效率,小小孩也玩得比较安心。像这里的溜滑梯,宝宝只要一进去,我的手从外面就构不到他,大小孩进来横冲直撞,玩起来提心吊胆。」

场景3

某运动中心的体能课场地,公告栏上也贴有「感觉统合对孩子的重要性」。有位已被诊断为过动(ADHD)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跟着大家轮流进行跑步、跳圈圈、走平衡木、上弹跳床。「好好让他出汗动个够,晚上回家比较乖」,孩子的媽媽很肯定这堂课的帮助。

 

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这个原本出自于医疗体系的「医学名词」,如今似乎已成为关心孩童发展的家长与老师,经常均能朗朗上口的「日常词汇」。在现今的国内体系中,针对发展迟缓儿童族群,感统治疗已是家长心目中「能帮助孩子发展」的重要选项。

    「感觉统合,可帮助家长从生理与发展的角度来了解孩子,」早在十年前,感统观念已引入国内。对于许多以感统概念为名、频频以「能促进孩子感觉统合」来凸显课程价值,「似乎只要镀上感统光环,家长就很容易买单,业者招生也容易,」对此我們感到十分忧心。

    综整多位职能治疗师与教育领域专家的看法,父母为孩子选择感觉统合课程时,要多一点警觉:

【迷思1】 每个孩子都需要上感觉统合课程,而且多多益善?

    感统理论认为,多数孩子天生就有主动探索环境的本能,会自行寻求适当的感觉刺激来满足自己的成长需求。只有少数因生理功能有缺陷,或因环境刺激不足的孩子才真正需要。近来感统障碍的新兴族群,主要来自都会生活型态与保护性强的家长教养态度,雖然这些孩子可以透过短期的感统课程补足感觉经验,但建議家长也需要调整教养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坊间诸多以感统为名设计的游戏或机构,看在职能治疗师眼里,「的确可促进多元刺激,但对发展迟缓或特殊儿来说,无法达到个别化调整目的;而且若只是单纯的刺激或游戏,家长自己在家也能做。」

    以发展手指肌肉为例,有些机构运用了许多教具进行操练,但其实只要晒衣夹、硬币,或一张旧发票,透过开合、弹指、折迭、压扁、揉捏的过程,也可增进手指精细动作的熟练度。

【迷思2】「好游戏」加上「好玩具」,就能培养「资优儿童」?

    有些摇着感统大旗所包装的课程,在硬件上购买了看似与感统相仿的设备,募集一批幼教或体育背景老师,就自称对孩子进行了感统训练。但在专业治疗师来看,只能说是陪伴幼儿游戏,也有一些家长,觉得只要孩子很会算数学、可以很快认字就是「资优、天才」,因此愿意斥资买很贵的玩具或教具。

    但要提醒家长的是,碰上把感统直接连结到可以开发大脑或右脑、是资优教育基础等的说法,不妨先用逻辑冷静思考一下。从A原因到B结果之间的路径,关联性究竟有多高?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会造成相同或不同的结果?

【迷思3】 都已经花钱让孩子上课,「陪玩」任务就外包给老师?

    对花钱的家长来说,如何让一堂课的附加价值发挥到最大,而非单纯只是「休息放松时间」,有赖家长能从老师身上挖到多少宝。

    我們也建议家长抱着「透过课程了解孩子需求,学习如何在家里或其他环境,也能建构适合学习模式」的心情来参与课程。

 

*提醒1* 「评估」过程,是偏重家长勾选问卷,还是来自仔细的互动观察?

    坊间不少儿童发展、大脑开发等机构,为了解孩子当下发展状况,都会进行「评估」。但同样名为「评估」,过程与方式却可能很不同,有时甚至同为医疗机构,不同科别评估的结果有时也不尽相同。

    如坊间有些机构的评估,一进去便先请家长填写孩子目前能力发展的问卷,然后便根据家长的勾选结果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或是有些虽然有半小时左右老师与孩子的现场互动观察,但有时因时间限制、孩子对环境不熟悉等因素,当现场表现与问卷勾选结果不尽符合时,就可能会出现评估的偏差或误判。

    甚至还有些其实以贩卖感统教具起家的机构,在网络上放个评估问卷请家长勾选,之后计算机便自动跳出结果,最终目的仍在于推销产品。像这样的「评估」结果,其实与专业体系认为的评估大相径庭。

    因此需要治疗师好好与孩子相处一、两个小时来仔细观察。另外,家长还能在旁观看、学习治疗师陪伴孩子的方法;有的却可能会大幅倚赖家长观察与老师的报告,现场观察时间也有限,让评估的细致度大打折扣。

*提醒2*  课程内容是制式包套,还是随孩子进度不断调整?

    由于希望透过密集上课改善孩子感统失调问题的家长,往往会选择自费机构,增加练习时间。如何在专业与非专业背景并存的感统课程市场中,为特殊儿选择合适的老师,成为家长的重要课题。

    一位称职的治疗师,必须具备能营造主动参与的环境、随时观察孩子反应、调整课程内容的能力;绝非仅依年龄规定荡秋千多少下、趴在滑板上对墙壁推球多少次、或在跳床上跳多少次的制式统包课程而已。

    此外,环境的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感觉统合课程中常有大幅度的肢体运动,因此墙壁四周是否有防撞泡绵、地面是否有够厚的地垫、以及器材是否为专业且坚固的材质等,都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必要设施。

 

    「愈早得到治疗,并不代表问题就能愈早解决」,若所接受的治疗不够专业,没有清楚的治疗目标,就无法期待问题能在期待的时间内解决。在将孩童交由治疗师进行评估与治疗时,「家长的角色十分重要。」家长应主动询问和了解治疗目标、策略,以及平常在家能如何配合等要项,才能帮助孩子尽早跨越障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