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的社交发展Q&A(下)

常见有社交问题的孩子可简单分为两大类---自闭症谱系ASD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

虽然展现出的问题是类似的,但他们的成因却不相同,也因此有其独特的介入方式:

在抑制反应上有困难,无法适时的抑制冲动、等待轮流、容易打断他人谈话或难以遵守例行性规定等等。

容易感到烦躁、身体上的动作很多、坐不住、话多等等。

在抑制反应上有困难,无法适时的抑制冲动、等待轮流、容易打断他人谈话或难以遵守例行性规定等等。

1.   计划组织性不佳:

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从环境周遭接受的信息较为片断不持久,因此影响小朋友在组织及整合能力上的不足,也较难以发展出合适的问题解决的技巧。

2.   问题解决技巧不佳:

无法面对环境的改变而产生适应性的解决技巧能力。

3.   压力处理能力:

由于在组织及解决问题能力上的不足,小朋友经常会面对负向的失败经验,长期累积之下降低其挫折忍受度,也容易会有逃避的行为。

4.   人际社交互动:

由于小朋友在过动、冲动或是负向情绪表达方面而影响其人际关系,也因为较缺乏有效的问题解决的技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此介入方式与亚斯伯格所介绍的较为不同,主要是藉由行为的规范与外在的回馈提升孩子正向行为发生的频率,这类的孩子需要明显外在的提示以认知控制自己的行为。

       而对于社交技巧的基础,则有赖于孩子能有稳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过动、冲动或负向情绪的表达,因此在训练孩子社交行为以前,需先提升孩子自我认知与控制能力,而家长在训练时需注意以下的原则:

阅读更多 …

了解孩子的社交发展Q&A(中)

常见有社交问题的孩子可简单分为两大类---自闭症谱系ASD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

虽然展现出的问题是类似的,但他们的成因却不相同,也因此有其独特的介入方式:

社会互动能力”质”的缺损

局限的反复及固着的行为模式、兴趣和活动

无法执行心智理论的任务

社交的讯息获得偏重于认知能力及经验

指的是能够辨识他人的想法欲望及意图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一般而言,五岁以上的孩子已能察觉及指出他人的想法与感受的社会线索。而患有ASD的孩子此能力较为不成熟,无法辨识及理解他人隐藏在言行中的社会讯息以解读他人的心理状态。

而此能力的缺损,也让ASD孩子在日常生活上遇到许多挑战与挫折,如以下几点举例:

阅读更多 …

了解孩子的社交发展Q&A(上)

为什么我们需要交朋友?因为透过这些社交讯息处理与获得的过程,除可提升自身能力外,还可提供负向的情绪行为等提供正向的支持与引导,大至简述如以下:

1. 改善问题解决能力:增进多面向的思考角度与解决方法等,提升生活经验等等。

2. 预防情绪障碍:可提供有效的情绪监控及修复机制。

3. 引导合宜的社会行为:协助建立自我认知与自信心,削弱负向行为出现的频率、提升合适的正向行为。

4. 伴侣关系的基础:社交过程中所学习的同理心、信任感、情绪修复及责任等在未来的社交情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提到孩子的社交问题前,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在友谊及社交互动上的发展里程碑与能力,并透过了解孩子的社交发展,根据孩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社交上的要求:

阅读更多 …

绘本体验活动精彩回顾

 

感谢家长的热烈支持, 九月的第一周红杉发展中心与上海私立蒙特梭利幼儿园携手合作, 共同举办了”绘心一笑”绘本体验活动!活动中藉由绘本故事内容来帮助3岁左右刚入学的孩子们,能克服与家人的分离焦虑, 有更好的学校适应能力, 让孩子们热爱上学!

 

 

孩子们透过角色扮演故事中的各种动物, 积极邀请主角-袋鼠共同游玩,  一开始因为袋鼠因为不想离开妈妈身边, 而错失了与朋友们游戏的机会, 最后袋鼠宝宝努力且勇敢的克服与妈妈分离时的焦虑害怕的心情, 与好朋友一起玩耍, 也体会到了其实”分离一点也不可怕”!

 

 

课程中 Rose老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带领着孩子一起进入故事里, 孩子们也融入故事情景并学习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呢?

孩子们都很踊跃举手, 主动上前回答老师的问题, 表现的很好喔!

 

 

下半场的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最期待的动手做出自已的绘本,老师透过各种生活情景模拟卡, 带领孩子观察并思考哪些上学的行为是勇敢的?哪些是需要再多多加油的? 让孩子们藉由”作中学”,更加深对于故事及良好行为的记忆, 而后慢慢内化!

 

 

手印制作是Rose老师的加码活动, 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意, 来帮故事主角印上美丽的颜色!

透过触觉活动, 孩子们渐渐探索出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控制手的力道, 能使颜色深浅更加分明, 透过活动, 孩子们创作出许多非凡且具特色的作品, 孩子们都好用心啊!

绘本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与习惯的重要媒介, 利用图片主体, 引导孩子猜想、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并感受所流露出的情感, 并让孩子们了解并学习独立, 而离开父母的怀抱就是学习独立的第一件事!

 

阅读更多 …

关心咬指甲背后的心理需求

家长多半不能忍受孩子咬指甲,每看到一次就要制止一次。咬指甲其实和心理需求相关,对健康并没有太大危害。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这样的「坏习惯」?

门诊的小病人妈妈说,从女儿开始懂得咬指甲之后,就再也没机会剪她的指甲。每次抓起她的手检查,只见每一根手指头的末端,没有留下任何的指甲让人修剪,指甲与肉的分界,就像弯弯曲曲的海岸线一般。「只要閒下来就开始啃」妈妈疾声抱怨,「骂她也没有用,趁睡觉的时候又来。」

我可以理解妈妈为什麽会生气,一方面害怕孩子会把自己的皮肤咬伤,另一方面也担心孩子是否情绪过于压抑,受了委屈却没说出来。说不定还有点自责,想著是否自己对孩子太过严格,或说话语气太凶了等等。

 

咬指甲、吃手指、啃铅笔、挖鼻孔……这些大人口中的「坏习惯」,的确是来自大脑情绪的转移,所产生无意识不自主的动作。

不只是儿童,有许多成年人也都有这样的行为,其中不乏许多知名的人士,尤其在篮球场上特多,包括NBA球星「小飞侠」布莱恩(Kobe Bryant)、柯瑞(Stephen Curry)等等。

孩子为什麽会咬指甲?什麽时候咬得特别频繁?根据许多观察性质研究的结果,发现大部分的孩子的确是在有压力,紧张,焦虑,或低潮的时候,特别容易养成咬手指的习惯。另外,无聊的时候,静态活动的时候,飢饿的时候,不咬点东西总觉得浑身不对劲,也是另一个常见的时机点。

研究者发现,通常会咬指甲的人,更小的时候是喜欢吃手指,长大之后则可能转移为吃口香糖,甚至抽淤。他们也发现,这些习惯全部都与遗传相关,也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可以问问孩子的爸爸是否也有其他抒解压力的口腔行为。

不过除了社会观感不佳之外,大部分咬指甲的孩子并不会有健康上的危害,家长只要多花时间关心孩子,增加温柔的亲子互动,其实并不需要特地制止他。

虽然有少数的孩子,会把指甲咬到指甲过短、咬到流血,甚至造成感染、长茧变形、门牙缺裂等等伤害,如果有发生这些后遗症,才需要外在帮助来戒除,或转移习惯动作。

想改变孩子咬指甲,可以确定最无效的方法,就是「碎碎唸」。碎碎唸、惩罚、嘲笑孩子,不仅没有任何帮助,还会加深孩子的焦虑感,导致自信心更低落。

至于常听到的馊主意,包括涂辣椒、涂黄连、涂芥末等,虽然可能达到目的,但根据研究显示,孩子虽然指甲不咬了,但心理焦虑没了出口,压力反而更大,不见得是好事。

 

既然知道咬指甲这个动作,只是孩子大脑情绪的出口,提供孩子另一种不伤身的选择,是家长第一个可做的事。让孩子学习口吹的乐器,玩吸管游戏,或者提供较大孩子无糖口香糖,可能是让孩子转移注意力的第一步。

再来,每天都和孩子一起运动,一起玩球,让他藉由活动抒解压力,让大脑一次放电放个够。切记在一起玩球时,不要又开始说教,或开启「斯巴达」的魔鬼训练,导致新的压力产生,弄巧成拙。

既然碎碎唸与处罚皆无用,不如保护孩子在忍不住咬指甲的时候,不要伤害自己的身体,比如:

  • 在指甲上涂橄榄油,软化指甲。

  • 每天帮他砂磨指甲边缘。

  • 晚上睡觉戴手套。

  • 当孩子正在咬,被你撞见,忍住脾气不大声斥喝,温柔的转移他的注意力,带他讲故事,出门买东西,运动,玩桌游……不过,千万别丢平板电脑给他,这种懒人做法,肯定无法解决问题。

虽然咬指甲者,长大不见得会有情绪问题,但有心理疾患者,却有很高的比例会持续咬指甲到成年。专业人士在面对孩子任何外在行为时,永远想的是如何解决根本的内在问题,如果只是想手上涂个辣椒斩除恶习,就像是古人所说的「锯箭法」,看起来外表没事,但那真正的毒箭头,却仍留在身体裡。

 

 

阅读更多 …

想改掉孩子的坏行为,光靠处罚是没用的

孩子犯错了,处罚有用吗?德国符兹堡大学心理系教授安德拉斯.艾德(Andreas Eder)研究指出,只是单纯处罚,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变本加厉。

该研究结果同步发表于《实验心理学》期刊,由德国符兹堡大学心理系教授安德拉斯.艾德(Andreas Eder)设计实验。

实验内容非常简单,首先,请受测者看著前方萤幕上所投影出来的数字,并自行判断该数字是比数字「五」来的大还是小,当受测者决定之后,必须再透过按压前方的按钮来告诉实验人员他们所决定的答案;按钮总共分为两边,左边的按钮代表的数字是从一到四,右边的按钮则是六到九。

在进行测试之前,所有的受测者都被告知说:「当你按下其中一个按钮时,就有可能会被轻微的电流电到,但不会让你受伤」。

艾德教授说:「这个实验是以『触电的恐惧』来当作实验中的惩罚手段,测试当人们知道自己可能会被电到的情况下,是否会影响他们答题操作上的态度,我们则是假设受试者会相对谨慎」。

意外的是,实验结果竟与假设恰恰相反,受测者们不但没有刻意放慢,反而还以更快的速度压下按钮,对于这样的结果,研究人员感到相当惊讶,因此归纳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单靠惩罚,并没有办法遏止特定行为。

 

对于这样的结果,研究人员初步归结为是由于惊恐、心跳加速与肌肉紧张而导致神经敏感所造成,「对于受测者来说,既然都会痛,那倒不如想办法快点结束,长痛不如短痛」艾德教授表示。

 

不过当实验内容换个方式的时候,却又无法用同样的方式解释了。内容依旧是请受测者观看数字判断大小,唯一的差别是作答时,其中一颗按钮的电流较弱,另一颗则相对较高。

 

结果显示,受测者只有在按压到电流较弱的按钮时,才会选择快速按压,而当按到电流较高的按钮时,儘管电流所带来的疼痛程度可能更加剧烈,但受测者做答的速度却没有明显的改变;因此,就研究结果来说,我们可以推断受测者并非只是神经敏感,那麽到底又是哪些因素才会造成他们选择快速压下按钮呢?

 

艾德教授认为:「由此可见,电流所意味的惩罚手段并不会压制受测者的行为,相反地,当你经常使用『惩罚』当作控制他人行为的一种方法时,这样反而会刺激他人更加频繁的表现出相同的行径;因此我们可以说,纵使后果对人们极为不利,但人类的大脑还是很容易会因为行为与接续触发的反应而受到牵制」。

对于教学上来说,重点应放在让孩子了解学习不会只有一条道路,而是有许多更好的替代方案可供选择。

不过心理学家也强调,这并不代表著处罚完全没用,只能说处罚不一定能抑制特定行为的发生,就像是受测者明知他们会被电得更惨,但还是会继续按下按钮一样。

 

换句话说,给予孩子明确的行为准则,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取向,因为孩子唯有在清楚瞭解正确的行为后,错误的行为才会停止出现,因此,对于教学上来说,重点也应放在让孩子了解学习不会只有一条道路,而是有许多更好的替代方案可供选择。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