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在炎热的八月来报到了!本来满心期待妹妹出生的哥哥,最近却出现动不动就大哭、看妹妹喝奶也吵着要、做恶梦、不开心就打人…等情况。





面对家庭的新成员,孩子可能有的情绪包含对婴儿的好奇、对手足的期待、对大人注意力转移到新生儿的不安或气愤…等,这些都是从妈妈怀孕到宝宝出生后可能有的情绪,若孩子因为这些情绪出现了退化或争宠的行为时,千万不要对孩子生气,可以运用同理技巧、替代行为技巧等方式加以转化和引导。此外,也要预先帮孩子准备好安全感需求的替代策略,例如:安排好哄睡的人、准备好孩子可带去上学的娃娃、调整好床或房间的分配等。当大人预先做好准备、不慌乱,也会比较有时间处理孩子的情绪喔!

新成员的加入对于家庭中所有人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而孩子受限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于整个历程的理解通常十分片段,因此感受到的冲击程度更是巨大不已。有鉴于此,这个阶段要让生活上的改变减到最少,无论是换去奶奶家住、开始上幼儿园、搬去自己的房间、戒尿布…等,都可能让孩子更为不安,进而出现更多令大人困扰的行为表现,因此要避免在迎接新生儿这段时间同步进行。

在面临这么大的转变时,无论孩子以发脾气、哭泣、还是咬指甲来展现,这些令人困扰的行为背后都出自于不安。这段时间可以尽量给予孩子安全感,透过语言和行为让孩子了解爸妈的爱不会减少,像是帮他准备安抚物、常常给孩子拥抱、破例让孩子跟爸妈一起睡…等,都能发挥很大的安抚效果。此外若能让孩子对于「会发生什么」有所预期,对于降低不安也有帮助,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去生宝宝的时候,奶奶/阿姨…会陪你睡觉喔!」、「妈妈去医院生宝宝,会有三天看不到你,你很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告诉熊熊、请爸爸打电话给妈妈…等)。」、「妈妈从医院回来时会带着弟弟,弟弟很小很小,你可以帮妈妈一起喂弟弟喝奶奶」。

为孩子进行准备工作的基础,就是去设想「这段时间,孩子可能面临什么?」,例如:家里会多一个小婴儿、妈妈会有一段时间不在家、帮我洗澡或陪我睡觉的人换成奶奶、家里会多出一些宝宝的东西或是房间会有所调整、小宝宝可能常常会哭……等。在怀孕期间,大人可以用共读绘本、说故事、玩游戏等方式让孩子理解会面临的改变、照顾宝宝的经过等,也可以使用日历或画圈圈倒数等可视化的方式,让孩子能够预期妈妈的回来。

家长可以适时地让大孩子参与照顾宝宝的历程,并在过程中赋予这些工作一些「殊荣」,或是透过称赞来强化孩子的意愿。例如:在妈妈忙着泡奶时,可以请「大哥哥」帮忙拍拍宝宝,并且称赞大孩子「哇!你拍拍之后,宝宝就不哭了耶!你真的是好棒的哥哥喔!宝宝很喜欢你的拍拍唷!」,让「手足」这个角色在孩子心中连结到的都是正向的经验和感受,就是将来良好手足关系的基础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