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的帮助力?

「老师,小朋友好像都无法安静的坐在椅子上,不是扭身体就是扭脚,或是身体都趴在桌子上,都要我一直在旁提醒,作业都不知道写到什么时候!」「老师,孩子写作业的时候都会东摸西摸,常常写作业都要写一个小时!」

 

以上都是常听到让家长头痛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学龄的孩子来说,每天晚上写作业的时刻家长通常比孩子更痛苦,但究竟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家长督促不周?孩子调皮捣蛋故意不写作业?抑或是孩子可能是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其实影响注意力的因素很多,包括孩子的年龄、动机、孩子的生理因素、学习环境与孩子的情绪状况等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效率,并非有上述行为困扰的孩子都是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不同年龄的孩子其注意力的持续度也不尽相同,家长可参考孩子发展年龄,适度安排活动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也受许多因素影响,就算孩子生理上注意力持续度可长达20分钟,但若对于没有动机的活动小朋友可能五分钟就不想玩了,相对的在高动机的引导下,就算是20分钟也可能拉长为一个小时唷,因此下表只提供为参考,如何引起孩子学习的动机提升注意力持续度还是很重要的!

当警醒程度过低时,孩子看起来昏昏沉沉、叫他要叫很多次才有反应等等,即孩子无法注意环境中的信息并解读以产生适应性行为,相对的若警醒程度过高,孩子易受环境干扰转移注意力、行为较为混乱、容易过High因而对情境规则理解能力下降等等,无论是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应让孩子维持在适度的警醒程度下,此时可与环境产生最佳的适应行为,学习效率也较高。

无论是对孩子或大人动机都是影响学习的一大因素,大部分孩子仍保持对环境的好奇与探索,对写作业的内在动机较低,建议家长可将作业分段进行,若是小一的孩子约20分钟左右可稍做休息,或是提供正、负增强物以提升孩子的效率。

这里指的是孩子的躯干肌耐力是否稳定?若孩子没有稳定的躯干肌耐力,即无法维持端正的坐姿,家长会觉得孩子会”东倒西歪””像虫一样扭来扭去”、”趴卧在桌前”等等,也因此影响到孩子的注意力。

要协助孩子将注意力维持在活动上,除了上述孩子本身的原因之外,家长也可协助孩子将物理环境的干扰将到最低,减少孩子分心的频率,如书桌的摆放位置常会有人在旁走动?孩子的桌面是否保持干净?光线是否充足?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唷!

 

阅读更多 …

我的孩子出现「退化行为」

孩子上幼儿园以前就已经能够睡过夜,平日也都开开心心地,但最近突然常要爸妈陪睡、常耍赖哭闹,甚至要求像小baby...

 

退化行为通常反映的是孩子的不安,因此透过退化成较年幼、脆弱的阶段,以求重新获得较多的保护和安抚。处理退化行为的第一步是要找出孩子焦虑不安的原因,例如:刚进入幼儿园、换老师、在学校遇到挫折、搬家、家中迎接新成员,甚至是目睹暴力事件、被威胁…等。找出原因后,才能针对引发孩子情绪的情境或相关刺激去做处理。

退化行为的背后反映的是强大的不安,因此应该优先处理的是情绪的部分,若只是防堵那些行为,反而会加深孩子的焦虑。在这个阶段,主要照顾者可以依照孩子的状况或需求,评估是否需要中止引发焦虑的情境;同时先提供大量的陪伴、视情况通融一些常规要求(如:本来自己睡,破例可跟父母睡)、反复保证照顾者的爱、包容接纳这些出自于不安的表现,并同理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情绪较为缓和、不再感到不安后,再逐步调整行为、慢慢回到常轨。

常见的退化行为包含变得易哭易怒而需安抚、要大人陪睡、对安抚物的需求增加、要求「像小baby一样喝奶奶」…等,然而退化行为与一般的问题行为不同,反映的是孩子情绪上的不安,因此对于「行为本身」进行严格管教或惩罚不但无济于事,甚至可能使情形更为恶化,而如果照顾者以彼此关系作为威胁,或是用「丢脸」来警告孩子(例如告诉孩子:「你都几岁了还这样?会被人家笑!」),那么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大了。

有时孩子的不安来自于「不知道该怎么办」,因而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无法因应环境的挑战,常见于刚换环境、遇到人际挫折等时候。此时可以与孩子玩假扮游戏、说故事等,在相仿的情节中,大人可以透过改编故事,偷偷加入因应这些状况时的处理方式,像是向大人求救、大声拒绝不喜欢的事情等,并带着孩子一同创造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阅读更多 …

准备生二宝,该怎么让孩子准备呢?

妹妹在炎热的八月来报到了!本来满心期待妹妹出生的哥哥,最近却出现动不动就大哭、看妹妹喝奶也吵着要、做恶梦、不开心就打人…等情况。

 

面对家庭的新成员,孩子可能有的情绪包含对婴儿的好奇、对手足的期待、对大人注意力转移到新生儿的不安或气愤…等,这些都是从妈妈怀孕到宝宝出生后可能有的情绪,若孩子因为这些情绪出现了退化或争宠的行为时,千万不要对孩子生气,可以运用同理技巧、替代行为技巧等方式加以转化和引导。此外,也要预先帮孩子准备好安全感需求的替代策略,例如:安排好哄睡的人、准备好孩子可带去上学的娃娃、调整好床或房间的分配等。当大人预先做好准备、不慌乱,也会比较有时间处理孩子的情绪喔!

新成员的加入对于家庭中所有人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而孩子受限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于整个历程的理解通常十分片段,因此感受到的冲击程度更是巨大不已。有鉴于此,这个阶段要让生活上的改变减到最少,无论是换去奶奶家住、开始上幼儿园、搬去自己的房间、戒尿布…等,都可能让孩子更为不安,进而出现更多令大人困扰的行为表现,因此要避免在迎接新生儿这段时间同步进行。

在面临这么大的转变时,无论孩子以发脾气、哭泣、还是咬指甲来展现,这些令人困扰的行为背后都出自于不安。这段时间可以尽量给予孩子安全感,透过语言和行为让孩子了解爸妈的爱不会减少,像是帮他准备安抚物、常常给孩子拥抱、破例让孩子跟爸妈一起睡…等,都能发挥很大的安抚效果。此外若能让孩子对于「会发生什么」有所预期,对于降低不安也有帮助,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去生宝宝的时候,奶奶/阿姨…会陪你睡觉喔!」、「妈妈去医院生宝宝,会有三天看不到你,你很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告诉熊熊、请爸爸打电话给妈妈…等)。」、「妈妈从医院回来时会带着弟弟,弟弟很小很小,你可以帮妈妈一起喂弟弟喝奶奶」。

为孩子进行准备工作的基础,就是去设想「这段时间,孩子可能面临什么?」,例如:家里会多一个小婴儿、妈妈会有一段时间不在家、帮我洗澡或陪我睡觉的人换成奶奶、家里会多出一些宝宝的东西或是房间会有所调整、小宝宝可能常常会哭……等。在怀孕期间,大人可以用共读绘本、说故事、玩游戏等方式让孩子理解会面临的改变、照顾宝宝的经过等,也可以使用日历或画圈圈倒数等可视化的方式,让孩子能够预期妈妈的回来。

家长可以适时地让大孩子参与照顾宝宝的历程,并在过程中赋予这些工作一些「殊荣」,或是透过称赞来强化孩子的意愿。例如:在妈妈忙着泡奶时,可以请「大哥哥」帮忙拍拍宝宝,并且称赞大孩子「哇!你拍拍之后,宝宝就不哭了耶!你真的是好棒的哥哥喔!宝宝很喜欢你的拍拍唷!」,让「手足」这个角色在孩子心中连结到的都是正向的经验和感受,就是将来良好手足关系的基础喔!

阅读更多 …

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

写字问题当中,最容易被发现的就是握笔姿势不正确。目前专家学者几乎都强调握笔姿势不良会影响字迹不漂亮,还会影响视力。不良的握笔姿势会遮住视线,导致孩童要低头、歪脖子,导致近视和肩颈酸痛。

阅读更多 …

脊椎侧弯预防与保健

你是不是每天反复叮咛着孩子要「抬头挺胸」、写功课时不要「弯腰驼背」……许多家长担心孩子的姿势不良会影响发育和外表。

阅读更多 …

孩子口吃怎么办?

儿童学习语言从出生后5个月左右开始,最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迭音词如爸爸妈妈等。1岁到1岁半后开始说有意义的单词。再往后,儿童会有一个口语快速发展的阶段。2-3周岁是儿童学习口语关键的时期。

当孩子学说话时期,家长发觉孩子说话会结巴,担心宝宝是否有口吃语言障碍,其实2岁左右宝宝说话偶而会出现重复句子别太紧张,这是自然的现象,多数都会随着成长而修正,但是如果口吃现象不见改善,家长就要正视这个问题。

阅读更多 …